-
三十了,许愿吧
转过年,就三十岁了。
(感叹的话全都不说了。三十岁的男人要沉稳内敛,嗯嗯。)
我想亲身经历一家重要企业的精益变迁,并且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我想把已有的技术磨练得更精熟,又学会新的技术做出新的东西。
我想变得更可靠更教人安心,同时更自信而不恐慌。
就是这样了。很简单的愿望。很大的愿望。
-
是的,我想要流程改进…
…只要“被改进”的不是我。
到底有多少人怀着这样的念头呢?
给某知名互联网企业做了一个草草的价值流分析。这家企业和同集团的几家姊妹企业最近都在热火朝天地搞敏捷。培训,项目试点,经验分享,宣讲推广,还打算要制定流程规范。一级一级把成果和经验报上去,领导都很支持。业务线的领导说,交付线的同学们多搞搞敏捷,交付能力强了,咱们公司就能更好地应对顾客们的需求了…
等等。这话为什么让我胃里一抽呢?
十分钟画出的价值流图告诉我们,一个用户需求从被客户服务部门收集到,直到成为一个新特性上线供用户使用,lead time总计2个月又20天(约合58个工作日),processtime约20个工作日。Muda在这个流程中占65%。
那么交付线到底浪费了多少呢?嗯,交付线的lead time共计17个工作日,process time共计10个工作日。
换句话说,就算这家公司得到了一根魔杖,只要魔杖一挥就能把用户需求变成可用的特性,他们也不可能在两个月内响应用户需求,如果业务线没有“被改进”的觉悟的话。
所有人都在讲流程改进。所有人都在讲敏捷讲精益。你真的准备好了吗?流程改进的结果,真的是你想要的吗?得到一个精益流程所需的决心和勇气,你已经有了吗?
-
用系统图分析一种常见现象
这是一个“舍本逐末”的系统基模。
上面的环路代表快速见效的症状解,它迅速解决问题症状,但只是暂时的。下面的环路包含了时间延滞,它代表较根本的解决方案,但其效果要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现出来。然而它可能是惟一持久见效的方式。有时候舍本逐末的结构中,会多出一个由症状解所带来的副作用所形成的增强环路。发生这样的情形时,副作用常使问题更难以解决。
想要扭转舍本逐末的情势,需要增强治本的反应与减弱治标的反应。组织的特性常显示在如何处理舍本逐末情势的能力上。
增强治本的反应总是需要一个长期与共有的“愿景”。企业如果不能建立长期不断创新的愿景,那么暂时解决短期问题的策略将取得主控地位。
减弱治标的反应,需要诚实地说出那些“症状解”的真相。有时采用症状解有其必要性,但必须认清那只是为了纾缓痛苦症状的权宜之计,此时最容易忽略的是,一旦压力纾缓,就停止寻找根本的努力。
-
敏捷项目管理实践及其针对的问题
- Face-to-Face Team
- 团队成员对开发状态(进度、问题等)缺乏了解
- 低效沟通导致的步调不一致和延迟
- 个人工作不聚焦
- Standups
- 个人工作与团队目标偏离
- 因任务受阻而浪费时间
- 隐藏的、有可能影响项目交付的风险或问题
- Retrospectives
- 可以避免的、由于流程低效或缺乏支持造成的浪费和延迟
- Sustainable Pace
- 几种缺乏效率的团队工作方式:
- 任务跟踪不聚焦
- 任务量不饱满
- “冲刺”编码(降低质量要求)
- 任务分配过量
- 几种缺乏效率的团队工作方式:
- User Story Lifecycle
- 在各个阶段不同角色的工作不饱满
- 不灵活的计划
- 时间或工作量严重超出预期
- Collective Ownership
- 由于任务需求集中在某人“拥有”的区域而造成的开发延迟(“瓶颈”)
- 由于关键区域的“拥有者”缺勤而造成的交付风险(“巴士因素”)
- Face-to-Face Team
-
四个核心敏捷实践及其针对的问题
- Common Vision
- 各方涉众迭代地汇总观点,就项目的目标、约束和优先级达成共同认识
- 减少因对问题、方案和优先级的理解冲突而浪费的时间和开发资源
- Short Releases
- 在项目进行中频繁交付可工作的软件
- 减少在制品库存的浪费
- 降低在制软件不适合生产环境需要的风险
- Iterative Planning
- 项目计划根据进展中获得的信息迭代式制定
- 避免最后关头获知进度或预算超标
- 减少在低优先级功能上浪费投资
- Simplicity
- 尽量消除软件中的浪费、重复和复杂性
- 降低使用中软件的变化成本和风险(脆弱性)
- Common Vision
-
大团队的持续集成建设路径
- 状态:有缺陷的代码持续产出,软件最基本的功能无法保证
- 建立“缺陷发生时自动停线”的自働化机制
- 实施可视化管理:停线立即告警,作为最高优先级处理
- 解决基础质量问题:消除环境不稳定性,消除伪随机质量问题
- 提升团队基础能力:
- 采用令牌制提交,明确责任人,谁破坏谁修复
- 设立专人负责监控持续集成状态
- 对于不能快速解决的问题,预备有效的修改撤销机制,快速恢复生产,减少破坏的影响范围
- 状态:能得到可用基线,提交失败频率高
- 分层分级的配置管理和验证体系
- 验证提前:提交代码之前的准入构建
- 更严格的令牌制:以成功的准入构建报告申请令牌
- 状态:主线稳定可用,分支合入主线困难
- 标准化的分支持续集成环境
- 分支持续集成状态巡检,及时发现问题提供支持
- 帮助分支组培养持续集成专门人才
- 状态:持续集成稳定可用,需要持续提升
- 配置管理下的持续集成,解决了改进措施在大团队中复制的难题
- 迭代式改善的持续集成
- 从“贪多求快”、“一步到位”的建设思路转变,确立“小步走稳”的持续改进路线,将PDCA方法应用于大团队持续集成建设
-
自动化 vs. 自働化
什么是自动化?是让生产线自动运行起来的技术吗?
那顶多也就是个传送带技术。
《图解丰田生产方式》说,自働化,是在出现问题时让生产线自动停止。
自动停线的自働化,才能在现场、现物根据现实找到问题的根因,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质量问题。只管自动运行不管自动停线的自动化,既无助于发现根因,又不能及时阻止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于是生产线末端的检验人员照样不能省。
建立真正的自働化,首先就要改变这个认识。全员意识到,自働化就意味着一旦缺陷发生立即停线,作为最高优先级处理。有了这样的觉悟才能继续前进。
意识之外,自働化的三个必要条件:
- 可视化。停线的同时以最直观的方式让所有人警觉,并作为最高优先级处理。
- 质量基础。如果设备经常发生异常故障,如果产品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质量问题,频繁的自动停线可能直接把生产线打倒。
- 能力基础。自动停线之后,团队是否具备快速发现问题、快速恢复生产的能力。
-
以后回答敏捷的问题…
要做两件事:
- 掐表。第一个问题回答完以后,估算整个交流时间还能回答多少个问题,然后请选优先级最高的问。
- 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要询问:接下来在这个方面你打算采取什么措施?
没有时间盒、没有计划、没有优先级的交流,没有落实措施的讨论,就是漫议,就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敏捷咨询本身首先就应该是敏捷的。
-
路宁推荐的精益书目
如是我闻…
《精益思想》是必读,其中提到的5个原则十分经典,比较“广泛适用”,但由于太抽象,现在很少有人提及这些原则。我个人认为弄透了这些原则会非常收益。
《金矿》以小说的行事介绍运用精益的全过程。应用的顺序,步骤,态度的转变都值得思考,非常难得。
《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我没看,但似乎是没有争议地被普遍推荐。
关于“丰田生产方式”的具体技术细节,有很多书可以参考,留意书名字就知道了。我感觉有时间一定要好好研究制造业的这些具体做法,还是很有启发性的。仅了解那些被无数人升华了好几层的各种“原则”没什么意思,还是要看看原滋原味的实做手法才过瘾。
《精益思想》的姐妹篇《改变世界的机器》和《精益解决方案》同样质量上乘,前者是一个调查报告,时间跨度大,资料翔实,对了解精益的由来,背景和应用概况很有帮助。后者有几个制造业之外的例子,非常生动。
《第五项修炼》介绍了系统思考方法,很像是精益背后的思考工具和理论支持。里面介绍了“系统循环图”,感觉是个不错的工具,一直想用用,还没落实到行动呢。《精益之旅》前半段介绍原则,总结的不错,后半段是一个故事,足够说明问题
就说这些了,还有像“图解丰田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大爷乃一的),”丰田可视化管理方式“等,都可以帮助了解丰田生产方式的具体做法。
记得是《改变世界的机器》里面,提到了在销售,人事,研发,供应链等方面精益企业与众不同的做法和态度,比较精彩。提到财务方面的书比较少,好像是《精益企业》中有所涉及。
-
Dreamhost还是挺不方便的
想装个NewRelicRPM玩玩,结果,装不上…Dreamhost他不允许Rails应用在后台起进程…
于是,只好郁闷地继续在自己机器上玩…
难度Dreamhost就这么残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