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考


Transparent Thoughts


打造创新型组织:对“创新漏斗”模型的补充完善

2013年,我发表了《用精益思想塑造创新型组织》一文(及英文版),在ThoughtWorks成都分公司的经验基础上总结了“创新漏斗”模型。本文的目的是在前文基础上对该模型进行补充完善,以期有助于企业领导者打造创新型组织。

在《用》文中我强调将日常工作中的细小痛点作为创新的起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获得大量的创新来源。然而仅仅聚焦于日常工作的痛点而忽视其他创新来源,培育出的创新项目就会倾向于规模小、适用范围窄的渐进式改进,而不易培育出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颠覆性创新。作为补充,创新型组织应该打开视野,着眼多种创新来源,例如开放式创新颠覆性的新技术、以及领先用户等,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外向型的创新项目。

创新漏斗模型并非首创。Cooper早在1990年就已提出与创新漏斗模型相似的“Stage-Gate”模型Högman和Johannesson的研究指出类似的分阶段的创新管理模型中一个重要的投资原则:对于浮现早期的创新项目,投资额度要小,同时“晋级”的门槛也低;越向上晋级,创新项目的成熟度越高,继续晋级的门槛越高,越需要考虑真实的商业需求,相应的投资额度也越大。

Klingebiel和Rammer的研究指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在三个考察的因素中,企业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只与“投资的广度”有关,与“选择创新的眼光”和“创新意愿”几乎无关。换言之,企业领导者自身可以不必有独到的眼光和热烈的激情,同样可以打造一个高效的创新型组织。领导者最需要的是有效的投资策略。例如前面提到的分阶段的、逐渐加码的投资策略,就可以允许企业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更广的投资范围。

另一个在《用》文中没有详述的话题是创新的扩展:如何将适用于一时一地的创新点子扩展成为具有广泛适用性及可持续性的通用解决方案。McClure和Gray对此已有很好的论述,我也有计划另文讨论这个话题,在此不作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