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考


Transparent Thoughts


事关变革

最近在读的材料都跟组织的变革有关,择其印象深刻者列个概要。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讲了一个不列颠航空引入员工打卡上班制度的案例。本来听起来不大的一件事,引起了员工的强烈反弹,在暑期高峰来了一场罢工,给航空公司造成了4000万英镑损失和估计10万客户流失。事后的分析,引起罢工的是一轮企业变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企业变革的不恰当的实施,新的政策没有与一线职工充分沟通,变革的时机不当,也没有风险备案,于是终于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然而往后退一步,为什么组织——企业也好,政府也好,非营利组织也好——非要变革不可?50Lessons的《Managing Change》说,因为我们的世界在变化。“稳定”不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改变”才是常态。当有人说“变革结束我们就可以回到正常了”,他还没充分理解这个世界的现状:“正常”的状态就是不断变化,而组织要么随波逐流,要么主动变革。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组织的质量,指的就是组织能主动进行变革的能力。

组织的变革千差万别,背后仍然有规律可循。Kotter的《Leading Change》介绍了一个八步变革模型:制造紧迫感;打造指引团队;树立愿景;充分沟通;放权行动;抓住速胜机遇;持续变革;融入企业文化。另一个模型是Doppelt的“变革之轮”,出自《Leading Change Toward Sustainability》(见下图),大体上和Kotter的模型相似,区别在于Kotter认为八个步骤有严格的先后次序;而Doppelt认为变革可以从轮上的任何一步开始推动,逐渐涉及其他环节。

有了大框架是一回事,具体的实施总是关键。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讲变革管理的硬指标(有PDF下载),给了四个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它好就好在,这四个都是“硬指标”,是可以度量可以跟踪的,这就比光是说“领导力”要更有实证一些。这四个指标是:变革的长度;变革团队的能力;高层领导和一线员工的承诺;以及在日常工作之外需要为变革活动额外增加的工作量。文章还给了一个计算变革成败的公式和一个用来跟踪的图表,是不错的工具。

当然归根到底领导力是不可缺的。尤其是当变革遇到逆境——那简直是家常便饭——如何快速从逆境中反弹,是很考验领导力的一件事。还是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讲如何从逆境中反弹,讲关键在于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要面向下一步的行动去思考,不要纠结究竟是谁造成了今天的状况。文章还给了一个思维框架,面对逆境时要问三类问题:使困难明晰的问题;使前景可见的问题;使人们协作的问题。对于每一类问题,又有四个视角来看:控制;影响;广度;时间。最后,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向后看,毕竟以史为鉴才可以知兴衰。如何做到既从过往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又不陷入互相埋怨?敏捷回顾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值得所有组织——而不仅仅是IT组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