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DNA说,“透明2013年共读过70本书,五星好书21本”。回头看看去年打了五颗星的那些书,隐隐然透出一个主题:理解。理解与“我们”不在一时、不在一地的“他们”,毕竟,这不就是书籍的意义吗。
关于理解他者
人类学是这样的一门学科:我们通过尝试理解那些离我们最远的同类,来达成对我们自身的理解。庄子说“非彼无我”,如果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和“我们”不同,也就等于是没有理解“我们”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比如说,一个人的“身份”是如何被鉴定的?“交换”是否必须出于商业的目的?“王”是不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位?对这种问题的探索能让我们看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中有多少——未必总是为真的——假设。
- 马丁·盖尔归来– 历史如同重重迷雾,历史学家则尝试拨开迷雾讲述一个更合理的故事并帮助读者理解其时其地的人们。另外,关于“身份”的认同与焦虑相当有趣。
-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两类贝制饰品沿着特定的方向被循环地交换。土著人的这个风俗看似简单,实则引出了一些足以颠覆我们对“人性”之根本预设的问题。
- 金枝– 材料丰富得简直丧心病狂。就算材料可能有失真的成份(看看中国和日本的材料,感觉失真的恐怕不少),就算视角有点西方沙文主义(毕竟有历史局限),就冲着这奇闻轶事的量,必须五星。
关于理解思想的历史
人类学展示的是距离上的疏离,历史学展示的则是时间上的疏离。同样的,只有当理解了今天的思想从哪里来,我们才能理解自己将会到哪里去。钱穆和伯林讲中国和俄国,异曲同工地表达了对现代国家观念、对“革命”的担忧。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像“每个国家都有明确的边界”这种事情都是多么晚近的概念,更遑论什么自由啦民主啦平等啦之类听起来似乎永远正确的漂亮词。
- 俄国思想家– 确实比《倒转红轮》要高级。尤其在思想史的源流上,只讲1848年以前就已经涵盖了1917年以后。不过对“刺猬”讲得偏少啊,其实与《倒转红轮》是可以互为相补的。
- 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 从历史、环境和境遇来理解一个人前后两本名著之间的变化。霍布斯对理性政治科学的绝望继而转向诉诸修辞,几乎就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文理分科的发轫了吧?有料,有想法。高级。
- 西方哲学简史– 从古希腊一直到弗雷格,对“源流”的重视特别精彩。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精到。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又如何去谈论中国的现实和将来。大师范儿。
关于理解这个世界
人类学和历史学可以帮我们重燃一种信心:如果连那么远离的土著人和古代人都可以被理解,同样生活在一个时空的“大家”不是应该更有希望互相理解么?但是看到我们自己把这个世界变得那么脏、那么无趣,“大家”还会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么?
- 寂静的春天– 虽然只是集中谈论砷化物、氯烃和有机磷化物,但数据之详实、见地之深远,足以让今日之世界仍为之警醒。
- 美丽新世界–内容简介里有一个问题:人们不是被“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统治。不,他们给人们带来幸福,他们自己要的幸福。人们不是被逼过这样生活的。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自己的爱好。这才是美丽新世界令人不寒而栗的核心所在。
- 游戏改变世界– 这已经不止是高级了,它简直是重燃了我对世界的信心:这个世界还有救。
关于理解自己
其实最难理解的可能是自己。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复杂,你的心理比你想象的复杂,找到一种与自己相处的方式也比你想象的要复杂。这几本书都是可以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程度提升一个等级的。
- Complications– 你以为医学是精确的科学,医生用精确到血淋淋的笔触告诉你,医学充满了错误、神秘和未知。对细节描写之精彩,叫人读起来都不禁倒抽冷气。
- Love’s Executioner– 人会死;人要对自己负责;人是孤独的;人生是无意义的。这是造成最深层痛苦的根源。每个人都会思考这些问题,或早或晚。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现代社会的教育与工作使人们的生活失去了意义,对于工作和科技充满恐惧与厌恶。学会从工作中找到美与内心平静,现代社会才能成为一个适合居住的环境。
当然,不能少了小说
这一年里读的小说都是幻想题材,而且都很华丽。
- 枯枝败叶– 整本书的主线故事时间跨度只有半个小时,从两点半讲到三点。甚而有把三十秒写了三页的一段。时间的碾压感清晰可触。华丽的写作手法。
- 失乐园– 华丽又平实,还很可爱。
- 海边的卡夫卡– 有趣而又丰富。特别喜欢能与猫君对话的中田老头。
- 哈扎尔辞典(阳本)– 故事如同命运般循环往复,如同历史般一团迷雾。好高级的结构。
还有科幻小说
这一年里读的科幻小说倒是都跟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能知晓未来会如何?如果历史曾经走上一条信息时代先于电气时代的路径会如何?如果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智能会如何?最后也是最初的问题:历史,他人的历史,未来的历史,应该如何被书写?站在一个怎样的立场上,我们能去理解与“我们”如此不同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