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考


Transparent Thoughts


生命之环:身份与视角

Till we find our placeOn the path unwindingIn the CircleThe Circle of Life

二十年前《狮子王》引进中国时,我还是个初中生,连去看这部大片的机会都没有。但是我买了一盘原声录音带,这首《生生不息》也成为我最早学会的几首英文歌之一。直到最近我才真正看了这部老电影,然后,有了一个疑问:“CircleofLife”究竟是讲的什么?

没错,木法沙是说了:我们吃羚羊,然后我们死后会变成草,羚羊又吃草,这就是“Circle ofLife”。也许这段说话就是它为什么被翻译为“生生不息”的原因。但我看到的是,更重要的不在于“生生不息”,而是在于每个人在这个环里有他自己的位置:羚羊就该被狮子吃,狮子既不对此愧疚,羚羊也不因此哀伤。而辛巴的困顿和觉醒,也是因为他一度脱离了自己的位置,做不该自己做的事,吃不该自己吃的食物。所以在我看来,生命之环讲的不是生生不息的循环——如果是这个的话,站在荣耀石上或是躺在热带雨林中,你都会一样的循环、变成草、被羚羊吃,有什么好困顿的?生命之环讲的是知天命,是了解自己的身份、站在正确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

视角不对,就会进退失据。刀疤做了一场黄粱大梦搭上了性命,辛巴也要靠找回正确的身份、正确的视角来解决内心的冲突。这种身份和视角不对的事情其实很常见。比如说,我们讲父慈子孝,是讲当爹的自己要知道慈爱,当儿子的自己要知道孝顺;不能这个儿子去跟爹说,爹你要慈爱我,不然我不孝顺你了哟——这就叫忤逆。再比如说,我们讲助人为乐先人后己,这是只能拿来要求自己却不能拿来要求别人的,不然这个身份这个视角就不对了。这个道理往往很难跟人讲,因为一旦讲这个道理,往往自己的身份和视角也不对,于是经常只好默默看着别人在进退失据中困顿。

另一方面,“生生不息”似乎是在讲众生平等,然而木法沙讲的恰恰不是平等,而是懂得用自己该有的视角来看待不平等。尤其考虑到《狮子王》就发生在坦桑尼亚,“平等”这个题目就尤其显得有趣。作为一个非常晚近、非常西方的观念,“人人生而平等”远不像它看起来这么理所当然。相比起追求平等这个看似很正确然则无比遥远的目标,更有意义的问题或许是:已知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并且这种不平等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解决,大家应该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份、如何找到正确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和彼此。

卢旺达的某人写了一篇博客叫“没错,你一看就是老外”,讲在东非的“Mzungu”(班图语,大概就是“老外”的意思,尤其特指白人)们有哪些行为模式。我从纽约来的同事感叹说,假如这是在纽约,一个白人写篇博客讲黑人的行为模式,估计他会被关监狱吧。——这就是个绝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人和人是不平等的,你得认清自己的身份,用适当的视角来看待这种不平等,我们才能得到一个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