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企业外部的行业社区进行推广时,内容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对外推广的渠道有微博、博客、公开演讲、文章、书籍等,这里不必赘述每种渠道的特点,反而值得指出这些渠道的相关性:实际上,有机地用好这些渠道,有助于组织作者的思路和获得反馈,从而获得更好的内容。
个人而言,当一个内容结构在我脑海中出现时,我会快速地在微博上把它写出来。140字的限制恰好有助于我厘清最核心的要素,从而形成一个可以在30秒内讲出来的电梯演说(elevator pitch),随时可以跟任何人介绍我的想法。随后我会用脑图把内容结构整理出来 ,再用一篇不超过2000字的博客来阐述这个结构 ,其中只有最简单的介绍,不做任何展开。这样一篇博客已经足以唤起有类似痛点的读者的共鸣,他们会给作者提供反馈。
随后,作者就可以把这篇博客交给媒体——包括在线媒体和印刷媒体——的编辑,看这个内容对他们是否有吸引力。如果某个媒体愿意发表这样一篇文章,就可以根据该媒体的特点在内容骨架的基础上增加阐述和实例,形成一篇文章并发表。与此同时,基于同样的内容骨架,作者也可以做出一份演讲稿,写文章时用到的阐述和实例即可填到PPT的“演说者备注”当中。于是当文章完成时(实际上,通常在文章完成之前),你就会得到一个结构严整内容丰富的演讲稿,到各种有影响力的行业会议(例如InfoQ举办的QCon)去提交你的演讲话题吧。
在Moco这个例子上,我们做的还不止这些。在InfoQ中文站发表了一篇文章之后,为了让客户看懂,ThoughtWorks成都的两位同事银大伟和崔鹏飞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了英文,随后我们意识到:这篇英文的文章同样可以发表。于是我们又联系了InfoQ全球主站的编辑,向他们投稿,并且再次被采用了。经过几轮反馈和修改,这篇文章在InfoQ全球主站发表了。我们还提名Moco参加Oracle主办的“Duke选择奖”(Duke’s Choice),并最终获奖。至此,Moco已经由一个籍籍无名的内部创新变成了具有较大业界影响力的开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