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昨天在QClub所做同名演讲的摘要。)
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在说他们希望自己的组织充满创造力,所有的员工都在说希望加入一家充满创造力的企业。但是真正有创造力的企业并不多。打造一个创新型的组织并非易事,它需要企业领导者刻意地经营和培育。(全文结构如下,可以点击看大图。)
ThoughtWorks成都公司的创新
作为一家成立时间不长的分公司,ThoughtWorks成都公司已经催生了一些值得留意的创新。例如Moco这个用于Java应用集成测试的工具,已经有多个国家的用户,并且有一篇文章在InfoQ中文站发表,英文版本即将在InfoQ全球站发表。再例如移动开发,成都的同事提出了数字渠道细分带来的架构演进和精益的移动应用开发。
除了这些已经进入公众视野的创新,还有数量众多的微创新、小改进正在公司内部发生。去年4月才开门、绝大部分员工来自本地招聘的这个分公司,体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氛围。
为什么要创新?
这种创新的氛围,是ThoughtWorks公司自身、客户和员工三方的要求共同促成的。
- 作为一家专业服务公司,ThoughtWorks需要用创新来提升服务水平。
- 我们的客户并不是来采购廉价外包劳动力的,他们希望IT合作伙伴给他们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 员工希望通过创新提升自身能力和竞争力,并且让工作更有趣。
创新的迷思
业界存在很多关于创新的误解。
- “改变世界的大发明才叫创新”。实际上重大发明只是冰山一角,更大数量的是微创新,它们的价值绝不亚于“大创新”。而且大创新往往是由微创新积累产生的。
- “创新靠的是不可控的灵感”。实际上创新的点子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日常工作的痛苦与约束催生出来,这个过程是可组织、可管理的。
- “创新只能靠一小群人在车库里进行”。实际上成熟的企业可以提供很多资源来支撑创新,在成熟企业架构下很多人进行创新是有可能的。
《精益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build=measure=learn。创新活动同样可以用精益的方式进行。
创新漏斗
由微创新到大创新,组织需要一个漏斗型的机制。漏斗的关键在于两点:(1)保障源头点子的丰沛;(2)保障中间流转的畅通。
- 发现痛点。从日常工作中发现不爽的事情,以及留意别人不爽的事情。每个痛点就是一个潜在的创新。
- 解决问题。发挥持续改进的精神,有痛点就解决,让生活和工作变好一点点。
- 分享经验。把痛点和解决方案分享给整个组织,很可能别人就有类似的问题。
- 泛化桥接。从一时一地的解决方案抽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这就是一个通用的创新了。
- 宣传推广。得到通用的创新之后,积极宣传推广,使更多人知道它使用它,给它提供反馈。
每个环节都需要一些具体的措施来推动。企业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就是使这个机制运转起来。
领导者的职责
作为有心打造一个创新型组织的领导者,有一些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 意识。在企业中树立改进和创新的意识,让大家知道创新是被鼓励、被要求的。
- 眼界。帮助同事开拓眼界,把一时一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与更广泛的环境联系起来,使创新的想法发挥更大价值。
- 资源。用企业资源支持创新活动,包括时间、技术、高层关注、外界曝光等等。
在所有的方法与机制之外,创新的根源是乐于助人的精神:只有痛苦于别人的痛苦,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来想办法改善。因此在所有的“术”之外,一个创新型组织应该是外向的、乐于助人的,不仅帮助自己的同事和客户,而且渴望帮助更广大范围的同行乃至社会弱势群体。这种助人的内驱力是企业保持创新动力的“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