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最近给徐昊做了一个采访。作为ThoughtWorks中国区的CTO,徐昊说他自己“非常不想成为技术管理者”。在我看来这个调调非常有代表性,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扁平组织的诸多特征。
ThoughtWorks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扁平组织。行政管理的层级在这里只有三级:CEO(我领导最近刚升了这个职位),地区管理董事(比如“中国区老大”),然后就是所有人。所有人的直接汇报和负责对象是地区管理董事。以成都公司为例,所有咨询师的直接汇报和负责对象是新任的pair中国区老大胡凯和张松,其他任何人都不是你的行政管理者。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问题:别的那些头衔(比如徐昊的“CTO”,我的“成都公司负责人”,郑晔的“校长”,等等)算怎么回事呢?新同事(尤其是有工作经验的新同事)往往会困惑:不是据说扁平组织没有管理者吗?怎么还有那么多有头衔的人在那儿呢?
这是扁平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扁平组织不是乌合之众。在一个扁平组织里,仍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分工、各种各样的人需要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负责,因此会有各种各样的领导者。领导者不是管理者,领导者所负责的是功能而不是组织机构(例如“部门”),他带领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而不是管理这群人的所有巨细。所以,在一个扁平组织里,你会只有很少的管理者,却会有很多的领导者。比如你工作的项目会有项目经理,你们共同达成项目交付;你参加的学习活动会有校长,你们共同组织学习;你对iOS开发感兴趣,会有移动实验室负责人来组织研究和市场开拓;你所在的办公室还会有办公室负责人,你们共同创造一个牛逼的工作环境。人的能力、见识有所不同,要组成一个团队达成一个目标,必定就会有人要做最终的决定、要对结果负责,这些人就是领导者。成为领导者不需要“晋升”,从一个领导者角色走出来也不是“左迁”。
下一个问题跟着来了:既然不是管理者,既然是扁平组织,这些领导者可以/应该强迫我做什么事吗?扁平组织不就应该让我“follow my heart”,做我想做的事(并且不做我不想做的事)吗?
很遗憾,答案可能跟你想象的不一样。这是扁平组织的另一个(并且经常被误解的)重要特征。扁平组织不是乌托邦。正如前面所说,领导者要带领一群人一起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然而人是有局限性的。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不同,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不同,能力水平不同,自律程度不同。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懒二拖三不读书”,这是人人都有的毛病。因为有这些毛病,我们才需要与别人构成一个团队,以期达成自己无法达成的目标,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自我的提升。为了获得这些,我们就得放弃一定程度的自我中心。领导者就是会不时地强迫我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接受这种强迫就是进入这样一个群体必须做出的承诺。
很可能出乎意料地,在一个扁平组织中,这种承诺有时会很重,比层级结构的组织中更重。在一个以命令、汇报和制度驱动的组织中,你只要弄明白制度规定了什么,然后做制度规定的事、不做制度禁止的事,就够了,(理论上)谁也不能挑你的毛病。而在一个扁平组织中,你需要理解自己所加入的每个团队,接受每个团队的承诺和强迫。比如一个学习函数式编程的小组会要求你每周拿出两天下班后的业余时间,你要加入这个组就不能“followmy heart”说我每天晚上都得去健身干不了别的。不去理解、不去遵守规章制度之外的承诺,在一个层级结构的组织中也许关系不大,但在一个扁平组织中就是极具破坏性的行为。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激励人。这里没有升迁机会,没有掌权的机会,也没有赚大钱的机会,那么人们到底为什么来到这里,为什么被激励?说实话,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要看看连徐昊都在说“非常不想成为技术管理者”,你就可以知道:这个扁平的组织真的没什么办法激励人选择他们不想选择的方向、跟随他们不想跟随的领导者。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没什么自己想做的、没有钱和权的激励就不会往前走,那么我们就不跟他做同事,我们不让他进入这个圈。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真的给不了他想要的。
现在小结一下:像ThoughtWorks这样的扁平组织,不是乌托邦,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能会有更多的领导者,可能会强迫你做更多的事,而且掌不了权发不了财。所以,如果你跟我们一样,认为追求软件卓越和社会公正是那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欢迎来加入;如果你发现我们给不了你想要的,我们也并不为此感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