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考


Transparent Thoughts


大家都来读点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让我做梦,编程让我梦想成真。

在我读的书里面,科幻小说是占比很大的一个类型。从1996年第一次看到《科幻世界》至今,把自己当做一个严肃的科幻读者已经十好几年了。同时作为IT从业者,我认为读大量的科幻小说对我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所以我推荐同行们有空也可以多读一些科幻小说。

必须考虑到很多人其实没有严肃地读过科幻小说这一个类型,再考虑到书店里经常出现的《2001太空漫游》摆在《暮光之城》隔壁并被归为“另类小说”的情况,首先限定一下谈论的范围。科幻小说,有一个定义是“描述科学或想象中的科学对人类影响的小说”。我个人的观点是,一个好的科幻小说应该:(1)可以有虚构的东西,但虚构的东西应该符合或至少不违背现有科学技术的基本前提;(2)虚构点越少越好;(3)基于虚构点和现有科学技术的前提展开符合逻辑的想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认为《暮光之城》或者《指环王》属于这一类型:这些幻想小说需要虚构的点太多。

可以看到,根据我的口味,对科幻小说的限制是比较严格的。然而严格的限制不等于没有想象空间。正如泽拉兹尼在《光明王》中所说,技术发展到极致就是魔法。最有意思的是,因为这些想象是沿着很少的、合理的虚构与严格的逻辑来展开的,遂使得这些想象有相当大的可能变成现实。且不用说《海底两万里》和《从地球到月球》,像《真名实姓》和《雪崩》这样的小说,不禁让我们浮想联翩:被互联网影响得越来越深入的我们的明天,有什么理由不是这样?

很自然地,科幻小说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随着科技的前沿从IT转向生物科学,生物朋克成为了赛博朋克之后的新风格。也许《寂静的春天》显得有点过时?那么看看《发条女孩》吧,想想孟山都可以把人类带去哪里。更有像《佐迪亚克》这样的旷世佳作,已经让人看不出究竟是幻想还是现实。读这样的科幻小说,就像在读米克尔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想象真实的技术如何与真实的世界产生联系,创造出一个如同幻想一般的未来——而且你知道这个未来很可能成为现实。

更有意思的是,既然人文学科也经常自称“社会科学”,科学幻想当然就不仅局限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在社会、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等人文领域科幻同样扮演者先知和警钟的角色。《1984》引起了所有人的警惕,《美丽新世界》却正在悄悄地成为现实。《基地》里谢顿的心灵史学,对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之行为的准确预测,不正是如今大数据技术尝试达到的么?宗教在不同背景下可以有何等不同的理解?读《事关良心》吧。超人一般的能力会让人们变成什么样?读《玛土撒拉之子》和《西班牙乞丐》吧。还想来点更狂野的?未来的人类社会有哪些可能性?《群星我的归宿》和《深渊上的火》给你大把想象。喜欢或嫌恶,它们让你思考。

于科幻而言,作者们讲的是他们自己想讲的道理,而科学、幻想只是一个平台、一种工具,把某种张力推至极限,逼迫读者去思考平日的生活中不会思考的问题。《安德的游戏》谈的其实是办公室政治,《未来闪影》谈的是平凡个人对未来的憧憬,《你一生的故事》更是谈论人生的杰作。从这个角度来说,《三体》其实是个比较没劲的故事:就算讲到了宇宙末日,刘慈欣心里住着的,还是文革和叶文洁。

当然也有纯粹的“科学”幻想。不是这些作者没有道理想讲,只是他们选择的主题是如此纯净的智力挑战,使得道理本身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诚如康德所言,只有两件事令我们愈是深思便愈觉敬畏: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头顶的星空揭示给读者看,心中的道德律留给读者自己去净化。《计算中的上帝》讲到:宇宙本身的存在,才是最大的奇迹,四种基本力的比例只要稍有偏差,整个宇宙都不会存在。这才是彰显神迹的方式。读了这样的作品,你会发现:认为神会祝福或者诅咒世人这样的想法,简直就是在渎神。还有《神奇的二维国》,谁还会关心它包含的道理是什么呢?想象力本身就已足够。

我们所在的时代,技术牵着人类的鼻子高速发展,变化快得让我们需要相当大胆的想象力才能跟上这个世界。工作、生活、娱乐、三观、道德、信仰……都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读点科幻小说,至少在我看来,是可以提高我们适应这个世界的能力的。

至少的至少,就算到了世界末日,我们还有《银河系漫游指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