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延伸了人类的臂膀,当计算机延伸了人类的大脑,人类开始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所谓“能力”,不再是一朝拥有终生享用的固定资产,而是永远都稀缺、永远都需要补充的耗材。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基础上,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是对工作、对职业乃至对人生的重新定位。使这些定位有效地发生,成为了新时代的管理挑战。
(致谢:感谢徐昊的讲解与指导。)
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经常被称为对人类的解放:汽车让人类不再肩扛手提或者依赖畜力搬运一切东西;计算机让人类不再依赖大脑和纸笔计算每月账目。但这种赞颂无疑是太过田园牧歌了,因为机器真正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延伸,以及取代。机器能够以一种人类无法企及的方式延伸——体力的和智力的——劳动,例如将数万吨钢筋水泥在几个月中变成摩天大楼,或是在一秒钟内为数千消费者结算账单。而且与人类相比,机器更可靠、更少犯错、还更便宜。于是,与浪漫的“解放”比起来,更恰当的字眼恐怕应该是“取代”:如果机器只是“解放”了人类,那么人类应该可以在自己愿意的时候仍然回去做那些暂时交给机器做的事;但残酷的真相是,一旦有一件事可以被机器从事,人类就无法再回去做这件事了。看看神州大地上星罗棋布却又如出一辙的古镇小店们,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世界的真相是:机器已经并且正在并且仍将继续取代人类,在一切可以由机器来完成的工作内容上。而信息革命加速了这一过程,因为计算机软件本身就是关于“自动化”的。未来的情景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可以被自动化的事,或者说得更精确一点,一切可以用机械的算法描述的(因此是图灵机可计算的)事,都将被自动化。当然,人有人的用处,在那些无法用机械的算法描述的、图灵机不可计算的、不可被自动化的事情上。
如果看看徐昊的知识漏斗,那么可以很清楚地看到:“algorithm”这部分,就是那些可以用算法描述的知识和技能,也正是在传统意义上得到评断、得到认可的知识和技能:你知道一份车险需要顾客提供哪些信息吗?你知道哪些情况下保险公司不会承保吗?如果你知道,你就可以作为保险业务员去销售车险;反之你就不可以。这个例子也许过于简化,但它完美地体现了时至今日对于“知识”和“技能”乃至“胜任”的主流认知。然而可以用算法描述的事,恰好就是可以被自动化的事。
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有趣(或者非常有挑战性)的推论:传统意义上评断和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统统都是垃圾,因为需要它们的工作都将由——体力的和智力的——机器来完成,人单单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无价值的。需要人来从事的工作,是提出新的mystery和通过heuristic的过程找到解决这个mystery的algorithm——关键在于,任何仍然需要人来从事的工作必定是不能或者至少尚未被算法化的,也就是说当你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必定是不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做的。
不够有趣(或者有挑战性)吗?那我说得再直白一点好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在每一时刻都将是不胜任的。
每当一个知识工作者突破了heuristic的阶段,成功地为一个mystery找到解决它的algorithm,他自己的工作就会内生地将这个algorithm自动化使其可以被机器来完成,于是他自己(以及所有的人类)将不能再从事这项工作。也就是说,知识工作者让自己达到胜任状态的那一瞬间,知识经济的内生禀性就会再次使他处于不胜任的状态。
每个人在每一时刻都是不胜任的。这个推论,我觉得,会让很多人尤其是企业管理者恐慌。从前企业管理的用人之道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使用胜任的人来完成任务。即便偶尔出现不胜任的状态,例如新员工、例如绩效不佳的员工、例如刚被晋升的员工,这种状态被视为异常态,是将会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然而知识经济时代将使不胜任状态成为常态。如何在已经改变的世界中用人,将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管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