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可能是各大险种之中最容易实现在线销售、自助销售的一种,因为汽车标准化程度高,风险评估容易。再考虑我国超过一亿的机动车保有量和每年2000万新车销量,在线车险对于保险企业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对澳大利亚和我国的在线车险投保系统做一个快速的比较,就可以看到我国保险企业在数字渠道领域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对比的两边,中国的代表是在线数字渠道做得比较领先的平安车险,澳大利亚的代表是Suncorp集团下属的Bingle自助车险。在开始报价流程之前,平安车险会首先要求输入车辆行驶所在城市,Bingle则直接点“Start quote now”按钮即开始报价。
进入报价流程,平安车险首先问的是车牌号和联系信息(手机、邮件地址),Bingle问的则是“你的车是什么样的”(品牌、车型等)。从用户角度我的感觉是:我还没决定是不是要在平安投保,就先把我车牌号和手机要到,我会有点担心如果不投保的话业务员会骚扰我;而Bingle更像是从关心我的角度来问我问题。
点过“下一步”之后,平安车险的第二页询问我更多的车辆信息和个人信息,加深了我前面说的担心。而且我开始困惑:要说服我买保险之前,首先不是应该给我报个价吗?报价为什么会需要知道我车子的发动机号和我的姓名呢?Bingle的第二页则是在问我车上有什么额外增加的装饰和附件,第三页问我车子是什么时候买的、是否用于商业用途。我觉得这更像是要给我报价时该问的问题。
再点“下一步”,就看到了平安车险的报价。从看见报价的速度上来说,Bingle是输给平安车险了,点“Continue”看到的问题是保额——这个问题在平安车险是报价中一个可以调整的项目。接下来Bingle还问我住哪个区、白天和晚上通常把车停在哪里(路边、巷子里、露天车位、地库等)、几个人会经常开这台车、驾驶人的年龄、过去三年的出险记录等等,然后才看到报价。
但看到报价以后,就轮到平安车险让我感到迷惑了。抛开交强险(CTP)不说,平安车险的这张报价页面上,基本险种6种,附加险种6种,是否投保、保额多少全都可以调整。这时候我感到的不是拥有选择权的愉悦,而是强烈的不安感:划痕险要买吗?自燃险要买吗?全车盗抢呢?乘客座位呢?嗯,平时我旁边坐的大多是同事,公司有买交通意外险;万一哪天搭个MM出事故呢?三者险要投多少保额?30万会不会太高了点?万一真出了大事故呢?啊啊⋯⋯脑袋要爆炸了啊~
Bingle显得有主见多了。每年付多少钱,或者按月付的话每月付多少钱,好了,你可以现在付钱,或者保存一下回头再付钱。
不光是用户体验的问题。同样为2008年的斯柯达明锐1.6L手自一体车型投保,平安车险的“周全保障方案”报价¥4340.37,Bingle的报价$551.76约合¥3448.5,便宜了快一千块。而且如果平安车险要把三者险买到最高额200万,还要多出大约¥1300。猜猜Bingle保三者险上限多少?$20,000,000⋯⋯我无语了⋯⋯
显然,通过询问更多与车辆风险相关的信息(例如住地、停车习惯、驾驶风格等),Suncorp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车辆风险,差异化对待不同风险水平的客户,从而在不增加理赔风险、不降低保险覆盖的前提下向低风险客户提供较低的保费——所以像我这种高素质司机就拿到了比国内还低的报价。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在Bingle上重新启动一次报价,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呼朋唤友、放荡不羁的90后叛逆青年(没有车位,平时把车停在路边,多个朋友常开我的车,过去三年中有理赔记录),于是我得到的报价是$2225.19,比——更像我本人的——靠谱中年白领的保费高出整整三倍!
这里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在于:澳洲的在线车险(不光Bingle,Suncorp、AAMI、GIO⋯⋯在在如是)关注的是客观事实,根据客观事实来用计算机帮客户计算合理的保费;中国的在线车险(也不光平安,至少我以前买过的太保和给我打过电话的人保财险都是如此)则不采集这些客观事实,倒是把精算的任务扔给了客户自己——可是我怎么会知道车辆自燃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应该为这个风险付多少钱啊?这不是应该保险公司帮我想的事情吗?
下午和Yoyo讨论这个话题。她认为这体现两家保险公司乃至两国保险行业精算能力的差距。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精算本身并不是挑战所在。这里的挑战在于,你不能把“投保”当做一件与世隔绝的事情来看待,你必须把保险生命周期乃至客户生命周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有可能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比如说,如果把Bingle搬到中国来,大家很快就会发现:虽然投保的时候你要填这些信息但是保险公司根本就无法核实这些信息,那么大家都会伪装成靠谱中年白领了。所以要增强在线车险的差异化服务能力,关键点可能不是在线车险系统,而在于如何设计完整的用户体验和客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