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在成都或是暂时不在成都、说四川话或是不懂四川话、已经加入或是将会加入我们的同事:
首先说说为什么我会给诸君写这么一封信。昨天在CMT的电话会议上,我被问到一个问题:成都办公室的文化建设,这件被放在2012年工作重心上的事,现在进展如何了?说起来惭愧,虽然帮着组织了几次OpenParty的活动、开了几次郑大晔校的课,可是成都办公室的文化究竟是什么,好像我还没有和谁正经聊过。
我是个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写字往往比说话更舒服。所以我决定把我对这个“文化”的想法写出来和诸君分享。不过要先说明一点:之所以由我来写来说这些,只是因为我在ThoughtWorks呆得略久、对成都办公室的诸般事务了解略多,绝不表示我这些想法或是我本人就有了什么权威。稍后我还会继续谈论这个话题,现在先进入正文。
(我的新版名片:没有头衔)
在我的脑海中,一个会令我心向往之的企业文化,大概会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没有管理者;以及,第二,每个人都嗷嗷叫着往前冲。嗯,我知道这个表述不够高端,所以我把它们等价替换为两个高端的洋词组:(1)NoTitle;(2)Compete For Influence。
No Title
有几个原因让我相信,在一个卓越的知识型组织中,头衔的存在就是一种浪费:其中有对外的因素,也有对内的因素;有于公的因素,也有于私的因素。
德鲁克说过,企业的一切绩效都在企业之外。企业中的一名员工也是一样:我有多大价值,取决于我为客户、为社会创造多大价值。看清这一点之后,我就愈发清晰地感到:在企业内给自己找一个漂亮的帽子戴上并因此感到愉悦,实在有点自欺欺人。我是“高级”还是“资深”、是“首席”还是“总监”,有什么意义呢?客户眼里看到的,是这个人为它创造了多大价值;同事眼里看到的,是这个人为公司做了多大贡献;旁人眼里看到的,是这个人对社会有多大影响。既然如此,何不索性扔掉这帽子,走出“头衔”营造的虚假的追求和愉悦,好好寻找真正值得追求的追求、值得愉悦的愉悦。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团队合作。在我看来,所谓“团队”,只有每个人都能搞定自己份内的事并且随时准备帮助别人,才能算得上一支团队。技能越多的人,有可能帮助到的人就越多。徐昊就是一个好例子:不管是分析需求还是做测试还是写代码,哪块事情有困难他就能顶上。而这种多能工化尽管丰田已经用了几十年,仍然很难被大部分企业所接受,因为它本质上是和清晰的角色划分相抵牾的——你怎么定义徐昊的角色?他不是没有角色,而是没有固定的角色。每个项目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角色的需求是变动的,能胜任越多的角色,能为团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就越大。
(有鉴于我经常被误解为程序员沙文主义:我向往的不是没有角色,而是多角色。这两者是有显著区别的。)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每个人的发展。我认为“上班”这件事中最愚蠢的部分,甚至都不是每天八小时干一件无聊的工作,而是忍受每天八小时干这件无聊的工作竟然是为了在一个类似于猴群等级制度的体系中慢慢往上挪。人过三十以后我开始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相信诸君也会有同感。所以我实在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让自己变得更强,能做更多的事,把每件事做得更好,只有这个才是有意义的。三五年后诸君可能会有过档去别家工作的,也可能会有自己开店创业的,我真心希望每个人在离开的时候都能说:我没有浪费时间,我现在很强,我有信心搞定任何难题。
没有头衔也就没有老板和小弟之分——就像前面说的,大家各自搞定自己先,然后拼命帮助别人,看见什么重要就做什么。比如我来写这封信、我来思考这些问题,仅仅是因为我恰好有这些上下文和这些时间,所以我就先做起来。随后诸君有了更多的思考,随时把我这两条推倒重建,我必定乐在其中。
Compete For Influence
我知道有很多人是不能没有老板的。没有了老板,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我该干什么?我该为了什么目标去干?
恰好在我写这封信的过程中,李力岩写了一些他的感触:
在公司我们把SoftwareExcellence作为我们的Pillar之一的同时我们也有不小的压力,因为技术的进步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来适应追逐者的脚步。与此同时自己也要去影响其他人,从能够被别人影响,到影响你的同伴,到影响你的团体,进而影响你的客户。
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这个人一向也没什么追求,对于工作,想要的就是两样:第一,做有意思的事;第二,让自己变得更强。这两样,前者是对今天负责,后者是对明天负责,我想对于诸君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
如何做有意思的事?如何在工作中做有意思的事?那就要靠增加自己的影响力,把自己的好想法sell出去,让更多的人来帮着你一起做你想做的事。有意思的事未必非要多么惊天动地。我今天跟客户结对编程,引入了google-collections这个库,教客户用LISP的思想来写Java程序,客户被我影响了,于是我就可以写出几行漂亮的代码,这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当然也有比这更大更有追求的例子,比如金明对云计算感兴趣,他就自己花时间折腾出一套持续交付云的解决方案,现在他就能用工作时间带着更多的人一起去实践他的想法,这就是更有意思的事,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怎么跟客户打交道、怎么带领更多的人,他变得更强了。
用结果导向的眼光来看,是不是在做有意思的事、有没有变得更强,影响力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我说我在做件很有意思的事,但只有我自己下班以后做,别人听都没听过问都不想问,那这事真的有意思吗?我说我变得很强,但是客户、团队都不受我影响,那我到底强在什么地方了呢?所以在一个没有头衔没有职位可以追求的地方,大家就追求影响力吧。从每天的工作中找出有意思的事,让自己变得更强,拿这些去影响你的队友你的客户,从而证明你真的做了有意思的事、真的变得很强。
在力岩的感触之外,我还想加上一点:只要不被压得喘不过气,就要随时想着怎么影响公司之外更多的人、更大的社会。六年前我在印度上TWU的时候,Roy跟我们讲的一番话,现在我转赠给诸君:“我们在舒服的环境里学习工作,吃着美味的晚餐,抱怨草坪上蚊子太多公寓里空调太吵。与此同时印度和中国的很多穷人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已经是如此被庇佑的一群人,我们应该多想想怎么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所以我说的影响力,不仅限于ThoughtWorks公司内部,当然更不仅限于中国公司甚至成都办公室,更是对成都的IT社区、对中国的IT行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比起对猴王唯唯诺诺并寄望在猴群的等级体系中慢慢往上挪,这样对影响力的追求不是更有意思吗?
××××× 结尾的分隔线 ×××××
不知不觉间就写了这么长的一篇,先向看完了我所有唠叨的读者道谢。眼看着软件园E区的办公室一天天被装修成我们三个月前预想的样子,我就会开始想象一年后、两年后这个办公室里应该是什么氛围,然后从这个想象开始倒推,于是就有了我认为应该有的文化要素:NoTitle;Compete For Influence。不过另一方面,我相信我的各位同仁比我更优秀,所以有很大可能最终我们会得到一个和我想象不同并且更好的成都办公室。
作为一个最年轻的办公室,成都办公室从组建之初就得到来自北京、西安、悉尼、布里斯班⋯⋯整个ThoughtWorks的全力支持。我希望成都办公室在渡过了艰难的初创期之后不仅能输出强大的人,而且能用强大的文化反哺其他办公室。搞定一个两个项目算什么?这才是我对——已经加入和暂时还没加入的——诸君的第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