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考


Transparent Thoughts


不要恐慌 | 没有银弹

正如胡凯所说,我开始感到恐慌了。

近期的恐慌,很自然,都是与ThoughtWorks成都办公室有关的。恐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如何取得业务成功;(2)如何招聘到足够多足够优秀的人。恐慌中的人都是短视的,关于如何在快速成长中保持文化特质的问题,理性说我应该关注,但身体还没有开始为之恐慌,大概是还来不及吧。

于是呢,就像一个典型的恐慌的处女座一样,我开始寻找银弹。《追求卓越》是麦肯锡的两个咨询师做的案例分析和归纳。豆瓣的内容简介这样写道:

作者发现尽管每个优秀企业个性不同,但拥有许多共同的品质也就是八大基本属性。这些属性久经考验造就了企业的辉煌成功。每一个企业不论其大小,只要真正贯彻了这八大基本属性。就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至于招聘呢,一帮咨询师们很快识别出这其实是个marketing问题。于是问题就变成了“如何高效传播谜米”。这时候适时冒出来的银弹叫《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这个副标题它就直接亮瞎我的眼啊~

但是读完之后,这本书有一点让我感到更恐慌了。因为它讲到“推销员”、“联系员”、“内行”这样的引爆流行的关键人物,尤其是这些关键人物的性格特质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像热情啦、阳光啦、喜欢与人打交道啦这样对于引爆流行至关重要的性格特质,它听起来就不像是一个处女座会有的吧~

好在这本《Everything Is Obvious》适时解了我的毒。它说,这些漂亮的故事啊,大多是事后的归因偏差。我们的大脑太擅长makingsense,以至于不管多么奇怪的事甚至是根本不合逻辑的事,我们都能给它找到漂亮的解释。一旦拿到实验里来看,漂亮的解释就不堪一击了,比如说制造流行这回事,其实没有特别亮眼的“联系员”啦“内行”啦存在,一群还不错的传播者都有差不多的概率在某天一炮而红。

说白了,超凡的性格特质没有坚持和调整来得重要——我就喜欢这个调调 :D

至于《追求卓越》(以及一整批管理畅销书)嘛就被《光环效应》拆得体无完肤。我也现学现卖,吐槽了HBR的一篇文章。最终罗森维说,企业成功的秘诀就两个词:战略,执行。好吧,这句话真是十足的废话,但是它让我感到舒服了很多:我没有错过什么别人都知道的银弹,所以我只要继续努力工作、一只眼睛盯着战略同时关注最要紧事情的执行,我就没有偏离方向。

(吐槽“现场”和“执行”这样的词:丰田的总工程师横谷雄司,为了设计适合北美市场的车型,驾车一年内走遍美国50个州和加拿大13个省,行程超过53,000英里。这才叫现场,这才叫执行,这才叫领导力啊~)

这两本解毒药都大量讲到认知偏差,于是让我不太满意于仅仅看到这个理论与各种学科的交叉应用却不知道它自己的基础和发展。于是找来了Kahneman的两篇论文: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Choice, Values and Frames。果然看根上的论文最有用啊,一下就把脉络理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