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考


Transparent Thoughts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最近在读这本《What Matters Now》。其中“Adaptivity Matters”这一段看得我如芒在背。直接把几段有感触的话抄过来。

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体中,有任何理由该关心某家公司是死是活吗?或者换个问题,组织的长寿对于股东、员工、顾客或是整个社会有任何实在的价值吗?如果你相信自由市场的力量,你的答案很可能是“不”。
当一个组织死亡时,通常都是自杀。那些做过(和没有做)的决定使组织不再适应明天的世界。
随着企业的成长,它的注意力会从创新转到改进,从探索新世界转到榨取现有价值。纪律、聚焦、对齐等词汇会走到舞台中央。年复一年的改善催生效率极高、极度优化的商业体系,资产、技能和流程变得更加专用。大刀阔斧的改变被渐进的小修小补取代。所有这些,从效率的角度来看都很好,但它们会扼杀适应性。
视而不见,找理由,掩盖,终于不得不直面。面对组织出现的问题,管理者们总是重复这样的行为模式,就像面对家庭问题时一样。
为了度过动荡时期,组织必须变得更加无组织无管理——更少的结构,更少的层级,更少的规矩。
只有两件事可以让我们抛弃积习:一场灾难,残酷无情地暴露我们的短视;或是一个如此吸引人、如此跳脱现实的使命,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所有即成的实践。
面对加速变化的世界,大企业所能做的最好的抉择就是:把大一统的业务拆分成更小、更独立的单元,给每个小单元有挑战性的成长目标,激进地将资源重新配置到快速成长的领域,关闭成长放缓的单元,迫使每个小单元想尽办法寻找新的差异点。
说到底,究竟是什么让一家企业具有(或不具有)适应性?需要关注三种不同形式的灵活性:思想灵活性,策略灵活性,以及结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