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青城后山封闭开了两天会之后,取得的成果先放到一边不谈,给我最大的一个收获是:感到这个团队产生了难以名状的化学作用。前所未有地,这个团队让我感到,自己是在一个如此可靠如此值得珍惜的团队中工作。
回顾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YQ的变化。作为销售总监的YQ积极地参与到关于企业文化的讨论当中,而且完全掌握了八叉提出的相当复杂的框架,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虽然仍旧是非常目标驱动并且仍旧在晚上喝酒聊资本主义的末日时早早离席,YQ已经不再对一切与签单不直接相关的话题嗤之以鼻,变成耐心而且认真地倾听关于企业文化、关于软件卓越的辩论。
还有财务总监AJ。从前的“bean counter”在会上提出“business partner”的概念,时时都在提财务对业务的支持。
还有负责国内市场的SG。从前总是话到嘴边留一半,最多“很强烈地暗示”,这次讲话尖锐直接了很多。
大概还有我自己。虽然我一直管Jessie叫姐姐,其实不管她在负责HR还是某项目还是北京,我知道她一直不喜欢我。这次Jessie说,胡凯米高八叉和熊这些人,“已经不讨厌了”。
最近我经常在邮件里说“要信任队友”。这种信任,我以前曾经描述,“如果SG很着急地打个电话要我取消手上的项目,我就会毫不犹豫去做”。这种相信队友会掩护我所以随时可以把后背交给他们的感觉,在这个团队中现在时时都能感受到,真的很幸福。
细想一下,这种信任其实很少个人情感(至少在我而言)。在我看来,队友信任的基础是三件事:
- 智力的认同。相信我说的话队友能听懂,相信队友如果做了判断一定是明智的判断,相信队友在处理任何难题的时候不会处理得比我差。
- 目标的一致。在长期的、涉及价值观的大问题上,期望达到同样的目标而没有根本性的分歧。例如三个支柱已经成为这个团队毫无争议的共同价值判断基础。
- 风格的熟悉。知道队友擅长什么、反感什么,并且知道队友对我有同样的了解。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时间和空间。就是需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认同、来熟悉、来达成一致。就是需要有足够大的空间来让大家在争吵之余互相赞赏而不是时时踩到互相的脚。我和Jessie、八叉(当然还有老师)已经是7年同事,AJ、YQ、胡凯和米高6年;现在我们分散在4个不同的城市,常常一个月见不到一次。偶尔见面,即使吵架也觉得脑力的碰撞令人愉悦。
(我建议老师写篇文章讲讲这支团队,这是我为这篇文章贡献的点子。请各位队友一起监督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