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读书会第十六期:好公司)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德鲁克已经说过: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结构出现,已经融入了大多数现代人的每日生活。为了让那个世界、让社会、让大量人的生活变得美好,就必须在企业这里做比赚钱更多的事。毕竟,说到底,每天用至少8小时呆的地方、做的事,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地从“生活”中摘出去的。
第一篇文章讲述了伟大的公司们如何思考企业的社会地位。这里有一个词:“institutional”,据我理解就是“公众机构的”——重要的企业可能会雇佣十万员工,对上下游企业造成显著的影响,并拉动当地的消费及服务业:它就是一个公众机构,而不仅仅是赚钱机器。
具体说来,如何将一家企业作为一个健康的公众机构来运转,作者给出了6个要点:共同的价值观与使命,长期聚焦的视野,投入感情,关注与社区的关系,创新,自组织。归根结底,一家“好公司”认同工作是生活的重要部分,它希望通过提升工作的意义来提升生活的意义,而不是让员工在工作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尽管“好公司”这个说法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性,其实我认为它仍然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不是道德的问题),而且这个选择并不是一边倒的。在第二篇文章和第三篇文章里有大量的案例来介绍一些著名的企业是如何成为“好公司”的。这里我很欣赏第三篇文章里InfoSys的前董事会主席Murthy所说的一句话:
When you say that you are committed to values, it implies that you are willing to pay aprice forthem.
就像老师(最近)经常说的:Alternatives exclude.我最近正好在读另一本关于安然的书,加上以前读过的关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书和关于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书。尽管安然不巧倒闭了,但这种交易者的企业文化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并且仍然在吸引着最优秀的人才。所以这不是对与错,这是选择。正如Murthy说到InfoSys给新员工的承诺:
我们能向员工承诺的只有三件事:1,我们的每个项目都会使他们更受尊重;2,这家公司会坚守公平、透明和正直,他们绝不会因为在这里工作而羞愧;3,他们在这里能学到的,比在其他任何公司多三倍。
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他没有承诺的东西:他没有承诺赚大钱,没有承诺稳定的养老职位,没有承诺奢华安逸的工作环境,也没有承诺40小时之外可以完全放下工作。这就是选择。
第三篇文章是关于为“成为好公司”的选择而设计的一种结构:营益企业(For-Benefit Enterprise)——介于营利组织(For-ProfitOrganization)与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之间的企业与社会的结合。现行的经济体系没有很好地支持这样的组织:它以企业的形式运营,但不以高利润为目标,而是致力于社会责任。于内的挑战来自于决策、监管和绩效,外部的挑战则来自于法律、税则和经济环境。尽管有这些挑战,营益企业仍然(主要在UK和US)逐渐成为营利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之外的第四股力量。
最后,尽管事关选择,但我仍然想表达一种情感倾向。例如有一家十万雇员、行业领先的企业,当它开始做一些事让自己的员工少一点工作的痛苦,就会在整个行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从而使或许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工作因此变得稍微美好一点。这就不再是一种中性的选择了。这个选择将关系到这家企业在几十年后被放在历史的什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