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考


Transparent Thoughts


用点史学方法学商业

这周读了好几个案例。一边读,一边听老师分析,一边想起小风同学讲过的读史料的方法。小风同学推荐了傅斯年的书。读书之前,我先把这几天读案例的想法记一下。

第一,不光要看材料上怎么评价,更要看相关的事实。比如材料上评价“国美重视企业文化”,但是作为事实列举出来的企业文化声明是“诚信、创新、品牌”之类毫不具体毫无特色的词汇。所以虽然作者的评价这样评价,但真正看到的东西是国美的企业文化其实很弱。尤其是涉及财务绩效时,看数据可能比看评价更有用。

第二,不光要看材料上写了什么,还要看材料上没有写什么。比如材料上讲国美的组织转型、管理提升等等,都是计划在03年后实施的管理改进(阅读的是02年的案例);当时的管理水平,没有提及。这样一个重要的主题没有被提及,就说明国美当时的管理水平是乏善可陈的。

第三,不光要看材料上怎么写,还要想作者写材料时的状态。还是企业文化的主题,毫无特色的企业文化声明被放在案例中写了一整页,设想作者在收集材料时的状态,可以认为国美不仅缺有效的企业文化、而且缺有效的企业文化规划——对比“管理”主题的写法就明白了。

第四,不光要看作者想写什么,更要看作者不经意透露的信息。(也就是傅斯年讲的“不经意的记载优于经意的记载”。)比如讲阿里集团的企业文化在规模扩张后如何保持,在企业文化部分没有详述。在绩效部分倒是讲到了各个子公司的相对独立和高管的轮换机制,从这部分材料解读出企业文化的内容,相对更加可靠。

第五,不光要看作者写了什么,还要看作者本身的出发点。比如他推崇的方法、框架,他做的研究题目,都能提供旁佐的信息。中文的案例普遍偏乐观,这也是一个与出发点有关的问题: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还在很初级的阶段,够资格做成案例的企业,怎么说也是会让作者有所偏爱的吧。

原来以史为鉴不光可以知兴替,还可以学会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