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读书会第七期的题目又是两篇:IBM’scentenary: The testof time | The Economist和IBM- 1100100 andcounting | TheEconomist)
老师说:“小心哦,第二篇很长的~”其实第二篇无非是《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的缩写,读起来很快。第一篇里讲到成为百年老店需要的企业基因,并且对几家现在的热门企业做了比对,颇有点意思。
尤其是在IT这种日新月异的行业里,要想做一家长存的企业,就不能让自己绑定在某个产品、某个平台、某个技术,而是“致力于一项超越任何具体产品或技术的事业”。把这作为百年老店的基因,作者认为苹果、亚马逊和Facebook看起来有百年老店的潜质;戴尔、思科和微软的长存能力很成问题,尽管它们现在很强大;Oracle正在努力建立一个超越性的使命,而Google尽管从来就有超越性的使命但从来就太过依赖单一产品(搜索和广告),所以这两家的长存性还是个问号。
联想到今天开始读的德鲁克讲:定义一家企业的,不是企业生产和销售什么,而是客户对企业需要什么。是以,关注自己生产和销售什么的企业,只能在一时恰好赶上客户的需要;关注客户需要什么的企业,才能基业常青。即便是大热门的通信行业,也有走向日用品化的一天,而且这一天好像已经不远了——核心网和接入网会变成日用品甚至被收归国有,习惯了用技术语言描述产品的厂商学着笨拙地面对消费者市场,这都是一年中亲眼所见。
德鲁克还讲,企业只有两个基本职能:市场营销和创新。德鲁克还讲,只有管理才使得知识和知识分子得以发挥他们的作用。那么我相信,这种作用主要不是体现在市场营销上,而是体现在创新上。上个周末老师讲了企业发展的波浪:现有业务上升的时候,就是创新的最佳时机;而现有业务进入平稳期的时候,创新的压力会变得巨大。
(德鲁克还讲,管理的三件根本任务:经济绩效;员工的成就;社会责任。介个~不知道松哥和胡凯看了有何感想?)
对于企业如此,对于个人亦如此:绑定于某种特定的技能、特定的行业,放在长期来看都有日用品化的趋势。致力于一件超越任何“我能做什么”的事业,把眼下的利益、能力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贡献同样重视,保持学习并总在顺境时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也是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基因吧。
不知不觉写到深夜,想起了信长公唱起敦盛:
人間五十年、下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往积极的方面想,既然“岂有长生不灭者”,怎可不抓紧时间尝试直到发现自己的极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