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考


Transparent Thoughts


展望未来,关心则乱

(商业读书会第九期的题目突然变得很难:拆弹滞与胀 | 财经杂志Growth prospects: Beware the middle-income trap| TheEconomist

其实主题本身并不复杂:按人均GDP,中国正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但过去几年保持经济增速,主要靠的是4万亿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尽管有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等政策,居民消费仍然不见起色。将GDP的50%投资到新的固定资产建设,这不是可以长期维持的成长方式。投资拉动的成长和中小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环境下的产销两滞,在财经杂志这篇文章看来,是已经响起的警钟。

解决方案其实也很明显。中国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基本上就是保持增速的救命稻草。如果消费市场不能自行启动,就继续拉动。财经杂志提到的4万亿水利投资、Economist提到的55个新机场,都是在十二五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标志。(居民收入一增加,就意味着大量的“传统企业”要走向互联网,因为这是接触大量消费者最直接最便宜的途径;就意味着这些企业需要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互联网上的生意、怎么投资和运营互联网上的IT系统。嗯,跑题了~)

但是正如Economist这篇文章暗示的,中国人不消费,不是缺钱,而是缺安全感,所以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未来生老病死买房失业都没保障,没辙,只好攒钱。所以拉动消费市场还得靠社会保障。Economist这篇文章提到的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就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还有财经杂志这篇提到的减税措施。今天跟徐昊聊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又回到房管所排队分房,大家感到有组织管着真有幸福感。这倒也符合人类固有的认知偏差。

问题和办法都明显,之所以说这个题目很难,还是关心则乱:发生在身边的事,跟自己有关的事,就很难平平淡淡地看。形势本身就是前有狼后有虎,既怕增速放缓工人失业,又怕通胀过速怨声载道,再加上各种与形势无关与人有关的丑事,就愈发觉得事情真是难办。大抵事情真做起来都是复杂的、困难的、需要权衡取舍的,不会像书上写的那样简单明了。

对比这两篇文章,有几个关于阅读本身的心得:

  1. 萨缪尔森说,宏观经济都是扯淡,经纪人假设、边际效用递减、交易成本,三条原理解释一切。
  2. 看材料要看到人的想法。没有一个抽象的“政府”,各级官员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官员和央企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在这一点上,Economist显得不如财经杂志了解中国国情;当然大面的预测本来也不需要太多国情。
  3. 严肃的文章不要感情色彩太重,诉诸于感情反而教人看不懂了。财经杂志这篇文章看着总觉得有点悲壮(可能作者要的就是这效果),反而不如英文的文章易懂。

其实也不用太悲壮。不管最终消费市场是拉动还是拉不动,起码十二五期间还有几年好日子可以过。即便Economist文章里那几位“熊人”,预测撞墙的时间也是三五年后。三五年后的事⋯⋯不如就三五年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