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考


Transparent Thoughts


当通信业遇到云计算(上):行业

移动有“大云”,电信有“星云”,联通有“沃云”。三家运营商都推出了自己的云战略,通信业和云计算是如何拉上关系的?运营商要如何转变自我定位?

根源:用户的诉求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加速爆炸的时代。根据Hadoop引用的一份调查,截至2009年底,全世界有超过2亿台web服务器、超过8千万个域名在为超过17亿互联网用户服务,让他们每天发出超过2千万条tweet、在Youtube上浏览10亿个视频、并制造超过2千亿封电子邮件(尽管其中81%是垃圾邮件)。而且有人声称到2020年人类在互联网上创造的信息量将是现在的270倍。

除了其他的各种影响,对于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企业(以及个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新的计算能力(即:消费、存储和生产信息的能力)报价:不仅是更便宜的计算能力,而且是弹性的计算能力——根据对计算能力的使用付费,而非预先购买昂贵的服务器和网络带宽,并且当业务量上升时能得到充足的计算能力。

作为信息和计算服务的重要提供商之一,通信运营商希望满足这种诉求。但他们发现这并不容易。

困局:运营商的局限

不难看到,现在最成功的“出租计算能力”供应商其实是亚马逊。其实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亚马逊提供这种服务有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例如QoS:亚马逊没有办法保证用户一定能连接到EC2的机房,更没办法保证连接速度,因为它没有端到端的网络接入。运营商有。

但运营商有自己的问题。运营商(以及通信厂商)太习惯于用技术眼光来看待通信网络,核心网、接入网、路由器、交换机⋯⋯在整个数据通信网络之上,通信服务与用户真正体验到的网络服务却是完全隔离的。从网络协议栈设计的角度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从服务的角度这就体现出通信业一直是个供方市场——就好像从前计划经济时代润肤霜属于“日化产品”,现在叫“BeautyIndustry”,供方市场上描述产品是从生产(而非消费)的视角出发的。

随着数据通信服务的日用品化,运营商必须到网络服务这块市场来寻找增长点了。把手上的优势资源(接入、网络、IDC)充分利用起来提供客户需要的计算能力(而不仅仅是通信服务),把亚马逊赚的钱变成运营商自己来赚,这是国内外运营商都在走的一条路。

转型:迈向云端

帝国主义老巢的运营商步子迈得稍微早一点。BT在2009年和微软一起给企业客户提供基于云的商业协作软件,大致属于SAAS;AT&T的Synaptic提供了存储和计算的出租,就应该算是IAAS;Verizon把这种业务叫做CAAS,说白了还是抢亚马逊的生意。

国内的三大运营商盯上的也是IAAS。移动资深研究员杜宇健认为运营商切入云计算从基础设施这个层面落地比较好一些:IAAS技术门槛不算高,需要的是大量的基础设施,而后者正是运营商手中已经掌握的。

首先把手中已有的计算能力云化(我颇喜欢“Cloudify”这个词,但好像已经被某公司使用了),将云化的计算能力以私有云的形式出租给企业用户,为将来提供SAAS铺路架桥。这个大概就是运营商向云端转型的策略了。

(讲完行业,下一篇讲实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