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读书会第三期题目:Bubblesand busts, The Economist)
严格说,这可以算作一篇书评,以及延伸的一些观点:以这本繁荣萧条学提出的“经济泡沫判据”为出发点,结合当下经济形势,得出一个相当中庸而稳健的结论。不过老师说,不要太执着于结论,关键是习惯这个领域的词汇。所以我就列了一个延伸阅读列表,作为这篇书评的读后作业。
《繁荣萧条学:及早发现经济泡沫》
这本书脱胎于作者在耶鲁大学所做的题为“金融繁荣与破裂”研究生讲座。它呈现了一个跨学科的框架,用于识别不具持续性的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破裂。
从书评透露的信息来看,这本书中提到的“泡沫判据”大致包括:低息信贷,快速信贷增长,不动产市场繁荣,积极消费,新的思维范式,公众对某一领域的极大投资热情,不可靠的政策和财政体系等。
《非理性繁荣》
文章的作者提到这本书是因为另一个信息来源(BCA Research的MartinBarnes)引用一组市盈率相关的数据:当前的市盈率(标普500指数?没有明确说)是23.3倍,而Barnes认为长期平均值应该是20倍左右(按照1950年以后的平均值),同时这本书里提供的长期平均值数据是16.4倍。总之,Barnes认为当前市场存在40%的超估,投资者的乐观程度堪比20世纪最高峰的1966年。
关于这本书的一个评论很有意思:
比如美国1890~2004的住房价格指数,有意思的是,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114年间,实际住房价格仅上涨66%,相当于年均0.4%。同样,阿姆斯特丹海伦运河两岸的住房,在1628~1973年间年均涨幅仅为0.2%,实际住房价格经历了350年才翻了一番。
《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
文章的作者提到了Kindleberger和Minsky的理论:信贷增长和“触发性事件”使投资者相信,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因此新的(准确说,过高的)估值可以被视为合理。1840年代铁路的发展、1920年代电气的发展,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这本书是Kindleberger的代表作。魏征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经济大好的时候一位“历史经济学家”的著作应该很有趣,尤其是一本关于泡沫和危机的书。
另外,这篇文章中的一组数据看着很震惊。“中国消费了全球53%的水泥、48%的铁矿石、47%的煤、45%的钢…”然后在澳大利亚沙漠里挖坑的煤老板们都跑到墨尔本买房把房价炒得跟上海一样贵并且让REA生意爆棚。世界真奇妙。
最后的最后,我怎么感觉专业服务人士都对泡沫破裂啦萧条啦之类的特别有爱呢这是为什么?大概要到生意不那么好做的时候大家才会想到专业服务的重要性吧?数钱数到手软谁还想得起来要咨询师什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