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考


Transparent Thoughts


新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商业读书会第二期题目:Ten tech-enabled business trends to watch, McKinsey Quarterly)

麦克卢汉讲看待一种新事物的四个角度:它强化什么?它取代什么?它如何发展?它将如何逆转?再简化一点,当“后技术”的业务管理者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商业趋势,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机遇和挑战:它能带来什么收益;它需要我承担什么代价和风险。

从领域角度划分一下,这篇文章提到的10种趋势的影响大致涉及4个领域:协作,信息与决策,业务模式,潜在顾客与市场。

协作

分散的共同创造

鼓励企业之外的用户社群为产品乃至企业乃至企业的业务做出贡献。由于用户在社群中做贡献通常不是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在贡献的价值与企业为之付出的成本之间就有了利益空间。例如微软的MVP社群。(从这个角度来说,Oracle正在干一些非常傻逼的事情。)

构建优质用户社群的技术手段在十年前就已经成熟了:博客和论坛仍然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社群载体。也许社会网络会有一些价值。但优质用户社群的关键在于企业本身:企业本身必须拥有高度的社群认可度,才有机会得到顶尖贡献者的参与。认真地投身到社群中去玩,这是对企业的一个重要挑战(也是IBM的社群总是搞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内部社会网络

本质上这是在层级制(或者矩阵制)的经纬之外增加的一个员工之间信息交流的维度,其本意是让员工在直属领导及同侪之外拥有一个获得企业中其他专家的知识与帮助的有效且──更重要的──被官方认可的渠道。

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是信息。一个新的沟通及协作的维度意味着新的领导力的出现。而企业必须鼓励这种新的领导力:对新渠道催生的创新有所响应,从资源调配上体现对任务而非员工所有权的关注。如果新的沟通渠道所孕育的新的领导力没有得到鼓励,那么沟通渠道本身也将很快失去活力。

更深入的协作

构建企业知识库和远程协作平台,初衷是减少差旅并促成更好的知识分享。(个人而言,对这种基于新技术的“更深入的协作”充满戒备。通过IT技术减少差旅?要不要再看一遍在云端?)

仅就知识库而言,搭建一个基于Jive的平台并要求大家都去用并不太困难。真正挑战的部分是理解知识在这个企业中究竟是如何产生作用的。针对现有的信息路径建模并寻求优化,可能是构建此类平台的恰当方法。(但我还没有找到相关材料。)

信息与决策

物联网

物联网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来自现场的信息将更大量、更精确。管理者将有机会利用这些信息更清晰地掌握现场情况,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改善。

这有一个前提:必须首先理解现场的意义,对现场进行合理的建模,然后才能利用来自现场的数据。从这个意义上,物联网(以及后面的“大数据量实验”)为精益准备了绝佳的土壤。

大数据量实验

这方面互联网企业已经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他们越来越多地说“让用户测试吧”。与物联网一样,用户创造的大量信息能提供最好的决策支撑。

这里的挑战在于:你要知道应该采集哪些数据;你要知道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出你想要的信息;最后,你要习惯“测试并学习”的工作方式。即时且海量的数据将使得预测能力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远低于及时响应变化的重要性。

业务模式

一切都是服务

它的重点在于:消费者应该只为他们消费的东西付钱。再度深入识别消费者到底消费了什么,需要商业的想象力和技术的实现力。例如文章里提到阿里巴巴,它实际上是将“中国的制造能力”作为一种服务在销售(这个理念在阿里巴巴最近的一支广告中得到了体现)。

它的挑战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必须意识到自己将要销售的是服务而非产品。这个话说起来比做起来轻松。比如以出版行业为例,你需要足够的想象力和很大的勇气才能意识到,读者其实根本不想为占到图书成本60%的纸张和发行付钱。其次,当服务成为销售主体,针对单个客户的销售、服务开通和计费必须成本极低,这也需要业务模式创新与技术手段的共同努力。

多向业务

简单说,就是搭台给客户唱戏,客户从消费者身上赚钱,平台从客户身上赚钱。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有一节专门讲这种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关系在于:互联网技术使平台可以低成本地搜罗长尾眼球并转卖给客户。

第三世界创新

结合第三世界国情(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国情),以创新的方式服务本地市场特征。其实,就是把“山寨不好”换个调调再说一遍吧。

潜在客户与市场

以技术造福人类

用技术提升公共服务的效力和交付。更进一步,在新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重新想象公共产品被创造和交付的方式。我把它看作IT业开辟一块新市场的方式:如何把Web2.0、云计算、移动计算这些已经得到证明的技术推销给有钱的政府?这就是答案。

必须面临的挑战:政府在传统上更重视工作的可预测性而非响应能力,并且在IT技术的采用上向来不是领先者。面对这个客户的IT企业需要培养客户“向前看”的眼光和“测试并学习”的思维习惯。

另外,前面提到的“第三世界创新”和没有提到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看来,都指向一些值得考虑的潜在客户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