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一篇博客有关:恰好在读了《竞争战略》之后,又温习了一遍成长-份额矩阵,然后就跟客户聊企业的敏捷转型。这时我终于清楚地意识到:敏捷引入的策略和应该与portfolio管理和投资战略紧密相关。
首先,狗是不需要什么敏捷转型的。当然也不好说得那么绝对,毕竟最起码减员增效可以让资产剥离的时候顺利一点。但是太多企业的问题不是减员增效,而是盲目追求规模舍不得把狗杀掉。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另外三个象限的敏捷转型策略非常有趣。效率,质量,用户。敏捷的三个关键词其实是不均等地对应在三类业务象限上的。
野猫(或者“问号”)的敏捷关键词是用户。份额小、成长快的野猫业务,最大的风险是根本就没人用。所以这时候要准确地抓住用户需求,提出强有力的价值声明,关注用户体验,以最小工作量抓住眼球并获得转化率。对于野猫业务,敏捷引入应该从体验设计入手,首先进行快速项目启动,然后以迭代方式迅速交付并获得反馈。
明星的敏捷关键词是质量。份额大、成长快的明星业务,非常容易因为“Quick &Dirty”的开发方式而变成焦油坑甚至直接影响交付。这时候需要偿还技术债务、打好根基,才能承受不断加大的交付压力。对于明星业务,敏捷引入应该着重关注持续交付,从持续集成和自动化测试入手,向下改进代码质量和架构质量,向后借助DevOps打通交付的最后一公里。
金牛的敏捷关键词是效率。份额大、成长缓慢的金牛业务,质量和交付风险并不高;同时因为规模大、涉及人员众多,些许效率提升就能带来明显的收益。所以金牛业务的敏捷引入思路应该是以稳为主、持续改进。通过持续集成中心等方式提升项目透明化程度,首先掌握现场状态、建立反馈机制,然后逐步改进、逐步提升人员能力。
结论:不同的业务类型需要不同的敏捷转型策略与实践。将投资战略与敏捷转型策略结合,有助于更有效地引入敏捷。
引论:所谓“全公司统一的敏捷流程”就是反敏捷。人和交互重于流程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