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倾听、记录和回讲,你已经得到了大量的信息。现在你需要分析这些信息,找出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
分析
首先要记住:“分析”不是叫你躲在自己的格子间里凭空想。分析同样要跟最初提出问题的人一起来做,用可视的方法做,随时确认成果。
差距
一个简单的等式:差距 = 目标 – 现实
这个等式的意义在于,让有些人承认是他自己没把事情做好似乎比让他去死还要难,而偏偏只有他自己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那个人。有时候你就是得把事情说得非常明白:既然你对现实有那么多不满,既然你有一个期望的目标,既然差距等于目标减去现实,那么差距就在这里,如果你不想承认差距的存在,也许你可以停止对现状的抱怨和对梦中美丽新世界的憧憬?
但是,差距 != 任务。仅仅弄清楚差距在哪里,是不足以弥补差距的。(否则我们现在就应该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你还需要继续分析。
根因
根因分析的一个办法是“5个Why”。要小心,使用这个方法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你要确定对方愿意配合你的节奏来挖掘根因,一直问“为什么”很容易激怒有防卫心理的人;第二你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每个“为什么”都应该有导向性。之所以是“5个Why”而不是“28个Why”,部分是因为如果你问了5个“为什么”还没得到点有价值的东西,对方即使没有防卫心理也差不多被你激怒了。
另一个方法是鱼骨图。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导向性比较差,但适合头脑风暴。把每个差距都按照“人-机-料-法”这几个维度来分析一下,大差不差总能有些发现。
你可能还需要用系统反馈图来总结根因分析的成果。如果能找到符合直觉的反馈环,那么所有人都能更清晰地看到解决方案将会以何种方式生效。
计划
找到根因以后,解决方案应该已经呼之欲出了。你需要做的就是把它具体化。
解决方案中的每个措施需要两部分的具体内容:行动计划,和验收条件。让要动手做这件事的人自己来讲:每个步骤怎么做,如何验收;让负责验收这件事的人来确认,验收条件是否符合他的要求。如果说不清一件事的验收条件,那就等于说不清这件事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说“要不你先做一个我看看再说”,也许你可以说“要不我什么都不做你看看是不是已经没问题了”。
所有东西都应该是相关人在一起讨论出来的,所以现在共识应该已经达成。确认你拍下了所有的照片,现在你已经得到一个清晰并且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了。
(未完待续)